天干地支,简称干支,是中国古代历法计算的重要符号体系。天干包含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十个基本字符,其排列顺序象征着万物从初生、成长、繁盛到衰退、消亡的完整生命周期。地支则由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十二个字符组成。《尔雅·释天》中记载:”岁阴者,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十二支是也。”如同十天干,十二地支的序列也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。
十天干与太阳周而复始的运行对世间万物的影响密不可分。其中,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属阳天干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则属阴天干。地支则与地球物理变化有着紧密联系。在十二地支中,子、寅、辰、午、申、戌为阳支,而丑、卯、巳、未、酉、亥为阴支。
![图片[1]-天干地支与命运的神秘联系](https://aiul.net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10/20251022011121.jpg)
早在公元前2600多年,黄帝开创中华文明,便指令大挠氏考察天地间的气机变化,在研究五行理论后创造了天干与地支,并将二者有机结合,以天干在前、地支在后的方式排列,形成了六十甲子作为纪年符号,如甲子、乙丑、丙寅等组合。这些历法符号被用来标记年号、月份、日期和时辰,每六十年完成一个循环。起初它们如同阿拉伯数字一样纯粹简单,后来随着人们将这些符号应用于地图绘制、方位确定和时间记录,其蕴含的意义也日益丰富多元。
干支所记录的历法体系与万物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规律高度契合,因此干支文化也源自河图洛书的智慧传承。
© 版权声明
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投稿,如有侵权等内容请联系处理!
THE END






